首页/养老资讯

养老机构巡查的关键:白天夜间有别,护理等级有序

【打印】
字号:
分享:

图片

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当下,养老机构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责任。保障入住老人的安全与舒适,是每一家养老机构的核心使命。而做好巡查工作,无疑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关键环节。通过科学、规范且细致的巡查,我们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问题,迅速采取应对措施,为老人创造一个安全、温馨的生活环境。本文将结合养老机构的管理现状,详细阐述如何按照白天、夜间两个时间段,针对不同护理等级的老年人,开展行之有效的巡查工作。


一、养老机构管理现状分析

目前,多数养老机构在管理上已逐步走向规范化、专业化,但在巡查环节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。部分养老机构巡查制度虽已建立,却不够完善,缺乏针对不同时段、不同护理等级老人的差异化巡查标准。这就导致巡查工作可能流于形式,无法精准发现问题。

从人员配置角度看,一些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,工作负荷过重,使得他们在巡查时难以做到细致入微。同时,部分护理人员对巡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,专业技能不够扎实,也影响了巡查的质量与效果。

另外,随着养老机构规模的扩大,管理难度相应增加。不同区域、不同楼层的老人情况各异,如何确保巡查工作全面覆盖且重点突出,成为摆在养老机构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


二、白天巡查工作

针对自理老人

1、巡查方式

采用定时巡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。护理人员每隔 2 - 3 小时进行一次定时巡查,观察老人的日常活动状态。同时,管理人员每天进行 1 - 2 次随机抽查,检查护理人员的巡查工作是否落实到位。

2、巡查重点

健康状况:观察老人面色、精神状态,询问是否有身体不适。查看老人是否按时服药,药品存放是否规范。

生活环境:检查房间卫生情况,包括地面是否清洁、床铺是否整洁、物品摆放是否有序。确保室内通风良好,温度、湿度适宜。

活动安全:关注老人在公共区域活动时的安全状况,如行走是否平稳,是否使用辅助器具等。检查公共设施是否完好,有无安全隐患。

3、 问题记录与应对措施

例如,在一次巡查中发现某自理老人房间有异味,经检查是垃圾桶未及时清理。护理人员立即记录问题,包括房间号、问题描述、发现时间等。随即对垃圾桶进行清理,并告知老人养成及时清理垃圾的习惯。之后再次巡查时,确认房间异味问题已解决,环境保持良好。



针对半自理老人

1、 巡查方式

增加巡查频率,每 1 - 2 小时巡查一次。护理人员需与老人进行简单交流,了解其需求与感受。

2、巡查重点

身体状况:重点观察老人行动能力,如起身、行走是否需要协助。检查老人皮肤状况,有无压疮迹象。

饮食情况:查看老人就餐情况,是否能自主进食,食量是否正常。了解老人对饮食的满意度及特殊饮食需求。

康复辅助器具使用:确认老人是否正确使用轮椅、拐杖等康复辅助器具,器具是否完好无损。

3、 问题记录与应对措施

有一次巡查发现一位半自理老人在使用轮椅时,轮椅刹车出现故障。护理人员迅速记录问题,将老人转移至安全位置,并联系维修人员对轮椅进行维修。同时,为老人提供临时替代轮椅,确保其在维修期间的行动便利。维修完成后,再次检查轮椅性能,确认无问题后交予老人使用,老人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。



针对完全不能自理老人

1、巡查方式

实行专人负责,每 30 分钟至 1 小时巡查一次。护理人员需时刻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。

2、 巡查重点

生命体征监测:定时测量老人体温、血压、心率等生命体征,并做好记录。观察老人呼吸是否平稳,面色是否正常。

皮肤护理:仔细检查老人全身皮肤,特别是易受压部位,如背部、臀部、足跟等,确保皮肤清洁、干燥,无破损、发红现象。及时更换尿片、床单,保持床铺清洁。

管道护理:对于带有鼻饲管、导尿管等管道的老人,检查管道是否通畅,固定是否牢固,有无扭曲、受压、堵塞等情况。观察引流液的颜色、量及性质是否正常。

3、 问题记录与应对措施

在一次巡查中,护理人员发现一位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的鼻饲管有堵塞迹象。护理人员马上记录问题,包括老人姓名、房号、问题出现时间等。随后,按照操作规范对鼻饲管进行疏通处理。处理过程中密切观察老人的反应,确保操作安全。疏通完成后,再次检查鼻饲管通畅情况,并缓慢注入少量温水,确认无异常。后续巡查中,重点关注该老人鼻饲管的使用情况,未再出现堵塞问题。


三、夜间巡查工作

针对自理老人

1、巡查方式

夜间巡查次数不少于 2 次,分别在凌晨 0 点 ~2 点和凌晨 4 点 ~6 点进行。巡查时尽量保持安静,避免打扰老人休息。

2、 巡查重点

睡眠情况:观察老人是否入睡,睡眠状态是否安稳。有无异常动静,如咳嗽、呻吟等。

用电安全:检查房间内电器设备是否关闭,电源插头是否拔出。查看有无私拉电线、使用大功率电器等违规行为。

紧急呼叫设备:确保老人床边的紧急呼叫设备正常运行,老人是否能方便使用。

3、 问题记录与应对措施

夜间巡查时发现某自理老人房间灯一直亮着,敲门询问后得知老人失眠。护理人员记录下老人的情况,为老人提供一杯温牛奶,并陪老人聊天,帮助其放松心情。之后持续关注老人睡眠情况,直至老人入睡。同时,将老人失眠问题反馈给医护人员,以便进一步跟进。


针对半自理老人

1、巡查方式

每 1~2 小时巡查一次,重点关注老人夜间起夜情况。

2、 巡查重点

起夜协助:观察老人起夜时是否需要帮助,卫生间照明是否良好,防滑设施是否有效。确保老人在起夜过程中的安全。

保暖情况:检查老人夜间保暖措施是否到位,被子是否盖好,室内温度是否适宜。

身体状况:再次观察老人皮肤状况,查看有无新的压疮出现或原有压疮加重情况。

3、问题记录与应对措施

有一晚巡查发现一位半自理老人起夜时在卫生间摔倒。护理人员立即记录事件经过,包括时间、地点、老人受伤情况等。第一时间呼叫医护人员进行紧急处理,对老人受伤部位进行包扎。同时,检查卫生间防滑垫是否移位,照明设备是否正常。将卫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维修部门进行整改。后续安排专人照顾受伤老人,直至其康复。


针对完全不能自理老人

1、 巡查方式

每 1 小时巡查一次,护理人员要轻手轻脚,仔细观察老人状态。

2、巡查重点

生命体征:再次测量老人夜间生命体征,与白天数据进行对比,观察是否有异常变化。

翻身情况:检查老人是否按时翻身,防止长时间受压导致压疮。查看翻身记录是否完整。

管道护理:夜间再次确认管道是否通畅,固定是否牢固,防止老人在睡眠中无意识地拉扯管道。

3、问题记录与应对措施

夜间巡查发现一位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的导尿管被意外拔出。护理人员迅速记录情况,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。医生重新插入导尿管,并对护理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,强调夜间巡查时对管道护理的注意事项。护理人员加强后续巡查,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。


四、巡查问题记录与应对效果评估

1.问题记录规范

养老机构应设计专门的巡查记录表,内容包括巡查时间、巡查区域、老人姓名、护理等级、发现问题描述、处理措施、处理人等。记录要详细、准确,以便后续查阅与分析。

2.应对措施制定

对于巡查中发现的问题,应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,迅速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。措施要具有可操作性,明确责任人与完成时间。

3.效果评估机制

建立应对效果评估机制,在问题处理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复查。评估处理措施是否有效解决了问题,老人是否满意处理结果。如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,需重新分析原因,调整应对措施,直至问题得到妥善处理。

例如,针对多次出现的公共区域照明设施损坏问题,在维修后一周内进行复查,查看照明设施是否正常运行,是否有新的损坏情况出现。通过这种方式,不断改进巡查工作,提高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。

养老机构的巡查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细致的工程,需要我们根据不同时段、不同护理等级老人的特点,制定科学合理的巡查方案。通过规范的巡查方式、明确的巡查重点,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,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。同时,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,持续改进巡查工作中的不足,以提升养老机构的整体服务质量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养老事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,为每一位老人创造一个安心、舒适的晚年生活环境。



来源:峰哥聊养老